农林科技学院
 首页  学院概况  制度建设  师资队伍  专业设置  教学工作  学生管理  校友风采  实验实训  党团工作  技术服务  资料下载  学院首页 
教学工作
 教学机构 
 教学管理 
 前沿动态 
前沿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工作>前沿动态>正文
畜牧兽医科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4-09-03 10:11  

畜牧学和兽医学是应用学科,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应用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展开研究成为学科研究活动的最显著特征。

(一)动物遗传育种

在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其前沿领域呈现出以分子水平为主,细胞、个体、群体和生态水平相结合的特点。近年来,构建了一系列研究平台和材料库,解析了畜禽品种的生长、胴体、肉质、毛皮、产奶、繁殖力、抗病力、抗逆性等重要经济性状和生物学性状的基因组;开展了转基因、体细胞克隆与继代克隆、生物反应器、胚胎干细胞等方面研究;相继克隆出了牛、绵羊、山羊、猪、水牛;研制出了人α-乳清白蛋白转基因奶牛;在家畜干细胞系的建立、干细胞多能性与潜能性的基因调控、克隆动物异常发育的调控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常规育种进展可喜,2008~2009年农业部共审定通过了21个培育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组织鉴定畜禽遗传资源80个,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李宁院士主持的“鸡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育种应用”和康相涛教授主持的“中国地方鸡种质资源优异性状发掘创新与应用”,分别获2009年度和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二)动物繁殖

在动物繁殖研究方面,提出了FSHβ亚基基因、雌激素受体(ESR)基因是猪高繁殖力的主效基因。获得了小鼠、山羊、牛、猪等动物的类胚胎干细胞,建立了转基因技术和常规奶牛繁育技术相结合的转基因奶牛快速扩繁体系。多种动物的胚胎移植、胚胎冷冻、体外受精、胚胎分割、胚胎和体细胞核移植、性别控制等技术获得成功,具备了大规模生产性控奶牛精液和胚胎的能力。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扩繁纯种肉羊、繁育高产奶牛、培育超细毛羊等。马鹿、梅花鹿和狐狸等经济动物的胚胎移植也已成功。

(三)动物营养

在动物营养研究方面,建立了评定猪营养物质消化率的透析管体外评价方法,研发了猪及羊肝门静脉、颈动脉、回肠肠系膜静脉血管插管技术和肝门静脉超声波血流量计安装技术。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建立了猪营养相关组学技术。克隆了一系列猪肾脏与肠道磷、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并研究了相应的发育规律。揭示了猪宫内发育迟缓影响新生仔猪小肠功能的分子机制。开展了家禽营养需要与代谢调控研究。研究了营养素和代谢调控剂对家禽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定量评定家禽品质性状的新参数和新方法。系统研究了饲料中营养素及添加剂对家禽免疫功能的影响。根据鸭消化生理特点建立了饲料代谢能测定方法,测定了我国40种鸭常用饲料原料的代谢能数据和常用饲料原料的氨基酸消化率。开展了反刍动物有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养分的研究,在瘤胃代谢与调控、瘤胃微生物分子生态、营养与环境、营养与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和一些实用性技术成果。水产动物营养研究重点是常规淡水养殖鱼类的蛋白质利用与代谢、营养物质与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抗病力关系等。饲料添加剂研究领域活跃,目前我国研制生产的饲料添加剂达到261种,2008年至2009年农业部批准了8个新饲料添加剂上市。李德发教授主持的“猪健康养殖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印遇龙研究员主持的“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李爱科研究员主持的“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及应用”,分别获2008年度和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四)家畜环境卫生

在家畜环境卫生研究方面,温热生理研究领域在热应激、冷应激和环境适应机制方面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如高温应激初期的损伤和持续期中的修复问题,环境应激对营养代谢的影响,低温应激对机体的影响,奶牛耐热指标和营养、中药调控热应激添加剂,奶牛、繁殖母猪和产蛋鸡等耐热指标的判定标准,不同环境对畜禽健康的影响等。家畜行为学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如规癖行为、运输应激、动物福利的研究,尤其是动物福利日益为国内学者所关注,开设了相关网站和出版了有关书籍以普及和交流有关知识。畜舍环境改善与调节的研究不断拓展,如光照制度对禽类产蛋的影响,畜舍通风换气、畜舍结构和饲养模式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塑膜大棚的温室效应、黑色遮阳网的冷却效应调节畜舍温热环境,采用微缝地板改善舍内空气,研究NH3控制模型等。“发酵床”的推广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一些实用性研究。粪污处理及对环境影响研究日趋重视,陈英旭教授主持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与污染减控综合技术”,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五)兽医内科

在兽医内科研究方面,发现了导致放牧牛羊死亡的新的有毒植物冰川棘豆,并对其进行了生态特性等系统研究。从细胞核分子水平层次揭示了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发现了硒特别是硒蛋氨酸能抵抗猪圆环病毒2型与细小病毒以及鸡法氏囊病毒的感染,阐明了硒的作用机理,研制并推广应用了快速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初步阐明了群发性禽营养代谢病,如肉鸡腹水综合征、痛风、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研制出了防治药物。首次运用2DE图谱全面展示了酮病奶牛肝脏蛋白质差异表达,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鉴定与克隆表达,构建了酮病奶牛肝脏代谢网络图谱。建立了可用于奶牛乳汁BHBA定量检测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方法。X线、B超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临床广泛应用,小动物内科的诊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六)兽医外科

在兽医外科研究方面,开展了麻醉受体学、临床复合麻醉和吸入麻醉药物的研究。开展了高频电刀、关节镜、腹腔镜、无创手术技术、血管手术技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冷冻治疗技术等新手术方法的研究。针对手术技巧、手术通路、手术新型缝合材料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研究不同类型的止痛药物的临床应用。麻醉监护仪器的使用正在成为动物手术中必备的设备。各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材料成为新的医学植入物。以CT、MRI、彩超、关节镜、耳镜、显微外科仪器、腹腔镜、高频X线机、CR和DR等诊断仪器正在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兽医外科门诊中重要的诊断手段并逐渐普及。

(七) 兽医产科

在兽医产科学研究方面,研究了松果体激素褪黑素对动物季节性繁殖调控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奶牛生殖激素浓度与胎次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检测促卵泡素(FSH)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研究了不同山羊品种LH分泌状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LH不同作用时间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核成熟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方法对猪精子体外获能的影响。研究了仔猪睾丸组织在出生后早期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克隆了转染人乳铁蛋白(hLF)基因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LMC1的单个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研究了冷冻稀释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咖啡因或谷胱甘肽、不同浓度乙二醇和甘油对犬精液冷冻效果的影响,维生素E和咖啡因对小尾寒羊精液的冷冻保存效果的作用。进行了小鼠卵巢冷冻保存与移植技术研究。研究了不同激活方法对猪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效果的影响。通过B超技术研究了产后奶牛子宫的恢复情况和卵巢的变化情况。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具有高消减效率的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cDNA 文库,并在已构建的消减cDNA 文库基础上,结合反向Northern 斑点杂交技术高通量筛选出奶牛乳房炎抗性相关基因,初步揭示参与乳房炎抗性的基因种类和数量。对奶牛乳房炎抗性基因——奶牛气管抗菌肽基因TAP cDNA进行了克隆及序列分析。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奶牛乳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进行了检测。通过二维凝胶电泳建立了健康奶牛和临床型乳房炎奶牛的乳腺组织蛋白图谱,筛选出奶牛乳房炎相关的新生物标记分子。研究了基因多态性与奶牛乳房炎的相关性。克隆了奶牛β-防御素5 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了诱导表达,为应用生物技术开发重组牛β-防御素预防奶牛乳房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八)中兽医

在中兽医研究方面,开展了经络实质与微血管的相关性、舌色与微循环的相关性、脾虚证的现代分子基础等研究。研究了苦参等多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抗菌作用机理。建立了中药多糖、黄酮和皂苷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研发出多个免疫增强剂产品、若干防治动物病毒病的中药复方和一大批提高动物免疫力以及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中药饲料添加剂。探讨了建立血瘀证、脾虚证、气分证等证候模型的方法、判定标准,并开展相关中药和方剂药效学及作用机理研究。采用脉冲电流法、叩听高音法在羊、猪等7种动物体表上进行了经穴循经特性的测定,描绘出了动物的8条经络循行路线示意图。揭示了针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证明了白针、电针、激光针灸均能通过提高动物的痛阈而发挥镇痛作用。成功地在针刺麻醉下实施了马、牛、羊等动物的多种手术。发现了电针双侧雁翅穴、氦氖激光照射交巢穴等对卵泡发育不全等原因引起的不孕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证实针灸对马、犬等动物的神经麻痹等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在犬、猫等宠物的肝肾疾病、腹泻、咳嗽、气喘等方面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中兽医在宠物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九)兽医公共卫生

在兽医公共卫生研究方面,开发研制了多种食源性微生物检测技术,包括自动与半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的“微生物鉴定专家系统”、血清学检测方法和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检测技术。初步建立了禽肉/禽类中沙门氏菌、生食牡蛎中副溶血弧菌污染水平的风险性定量评估模型。构建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监测网络。利用PCRRFLP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了多种食源性线虫检测技术。开展了对动物流感、狂犬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建立了多种检测技术和方法,制备了效果良好的疫苗,开展了相应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同时,针对埃博拉、疯牛病、新型汉坦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猴痘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严重威胁我国的新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开展了检测储备技术的研究。建立了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残留检测样品分离纯化技术,兽药残留的快速筛选性检测和常规分析技术测定困难的兽药分析的放射免疫测定等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残留常规检测的超临界流体色谱等仪器分析技术。张改平院士主持的“生猪主要违禁药物残留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8~2009年,农业部共批准注册55个新兽药,其中一、二、三类新兽药有51种。赵荣材主持的“新兽药喹烯酮的研制与产业化”,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状况比较

在国家高度关注民生、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鼓励下,在国家逐渐加大对畜牧兽医科研资金投入的良好背景下,在畜牧兽医科学工作者刻苦钻研、辛勤努力下,我国畜牧兽医科学取得了长足进展,某些领域居世界前列。如动物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牛羊体外受精、动物克隆技术等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牛克隆、性控试管水牛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兽医学无论是在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方面,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些人兽共患病的基础研究及防控技术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跟踪模仿研究多,原创性研究不足。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学科交叉、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科研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亟须改进、改造和改革。

四、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目前,畜牧业已成为现代生物科学发展前沿和生物技术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由于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国外畜牧兽医学科的研究已完全突破了传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手段进一步改进,研究层面总体上向分子水平发展。因此,以分子标记、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依托,改进动物育种程序和操作方法,提高动物的育种效率,推动新品种(系)的培育。通过对畜禽遗传多样性的深入分析,探索其发生、发展规律,逐步建立重要畜禽遗传资源库。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揭示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机理、功能和规律,并用分子技术研究评价动物的营养需要量及饲料的营养价值,为整体营养提供理论支撑和新调控思路,开发新型安全、高效、绿色和功能性的饲料添加剂。研究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生产体系,研究开发适宜国情的养殖粪污处理技术。加强对群发性非传染性动物疾病的研究,开展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在中毒性疾病和营养代谢病发病机理上的应用研究,研发动物临床诊疗新技术。加强对中兽医理论和中药有效成分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提高繁殖性能等作用机制的研究,研发安全、高效的中兽药产品。开发研制高通量的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技术,研究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代谢规律及残留检测新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产品安全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培育新兴研究领域与方向,促进学科交叉结合。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农林科技学院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中心